Kindly be informed that InvestPenang team continues to work from home and is reachable via emails. Please refer to our respective emails at https://investpenang.gov.my/about-invest-penang/.
Should you need to meet up , we are conducting our meetings virtually. You may connect with us for further arrangements.

WHAT’S HAPPENING

View major news and upcoming events to explore Penang’s thriving key industries.

時運,會如何改變⼀座城,甚或⼀個國家?

當南洋半導體島鏈下的星、⾺、印度、越南四國,因著美中貿易戰與疫情崛起,眼下,改變最明顯的,非⾺來⻄亞莫屬。

看進這裡,便能想像這條島鏈的未來。

當商周採訪團隊搭乘的⾶機即將降落檳城機場時,看出窗外,迎接旅客的並不是觀光古蹟,⽽是峇六拜⼯業區的超微(AMD)、博世(Bosch)、⽇本半導體⼤商社瑞薩(Renesas)等廠房,四周,更隨處可⾒正在動⼯的⼟地。

當⼤家把眼光放在電⼦業匯聚越南的故事,其實,⼤⾺才是默默的贏家。

根據統計,2020到2022年,⾺來⻄亞吸引近94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2年成長率約150%。同期間,越南的外國直接投資⾦額不僅比⼤⾺低7%,⾦額也衰退。

這些進到⼤⾺的投資,多數都集中在檳城。這個聚落已經發展半導體產業超過50年,當地⼈稱之為「東⽅矽⾕」。

這個聚落過去成熟、相對安靜,近3年,卻風風火火的動了起來。

從英特爾、⽇⽉光、剛和台積電宣布在德國合資設廠的英⾶凌,以及全球半導體設備⼤廠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等,難以計數的半導體與電⼦業外商,都持續在這裡加碼。連台灣中⼩型的半導體測試介⾯廠穎崴都看好商機,今年5⽉⾸度在檳城設辦公室。

「⽇⽉光正在蓋,50年來沒看過這麼⼤的⼯廠耶!」⾺國本⼟封測龍頭廠Inari執⾏長羅健聰讚嘆。

在檳城,⼩漁村峇都加灣(Batu Kawan)因著科學園區進駐,變⾝新市鎮;近年在⽵科、南科上演的上下班塞⾞、房價飆漲等情景,也已在此發⽣;甚⾄,⾺國政府正準備在海上填出⼀個⼈⼯島,為將來的產業擴張做準備。

「現在是⾺來⻄亞的黃⾦年代,」被當地⼈視為「地下經濟部長」的檳城⾸長特別投資顧問李家全表⽰。

非美、非中的最佳選擇
區域化代替全球化,迎來機會

為什麼外商持續湧入⼤⾺?

「這裡的勞動⼒對於半導體產業的需求、商業條件、技術要求都非常熟悉,」科林研發⾺來⻄亞總經理郭舜涓對商周表⽰。同時,從供應鏈⾓度,⾺來⻄亞不僅有成熟的聚落,光是檳城就擁4,000個中⼩型半導體與電⼦業供應鏈夥伴,加上該國和新加坡相連,增加了供應鏈的可擴展性和韌性。

更重要的,是這裡在地緣政治上相對中立,是非美、非中的最佳選擇。

根據新加坡政府轄下的東南亞研究所(ISEAS)調查,⾺國約38%菁英認為東協不應傾向中、美任⼀⽅,比率為東協主要國家最⾼。

「我們不選邊站,我們對任何⼈都很友善,」來⾃⾺國的⽇⽉光東南亞區總裁李貴⽂表⽰。從該國作為,也能看出它們想左右逢源的企圖。該國去年才和美國簽署「半導體供應鏈韌性合作備忘錄」,並共辦海上聯合軍演;但今年,⾸相安華⼜赴中國訪問,簽署多項合作備忘錄。

雖然看在研究東南亞政治經濟的中⼭⼤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陳宗巖眼裡,這是暫時的,他認為美國,很可能進⼀步要求東南亞國家選邊站,「你願意加入,美國就⽤政策利多,誘導原本(要到)中國投資⾼科技產業的國家到你這設廠⋯⋯,願意配合的國家,比較可能有新⼀波升級,跟中國平起平坐,甚⾄有機會超越。」

李家全也很清楚,中美對峙若繼續極化,有⼀天,⾺來⻄亞也許得做出選擇,「但現在的世界秩序還有我們保持中立的空間,畢竟美國也想要有轉圜餘地。」

⽽且他認為,當區域化取代全球化,正是東協、是⼤⾺的機會。「如果你相信WTO(世界貿易組織)正在弱化,那最可能取⽽代之的,就是區域化,⽽東協就是⼀個理想的區域組織。」

在近年幫檳城引進上百家外商的李家全眼中,這條南洋半導體島鏈,多數國家不會像中國⼀樣,有辦法完成⼀條龍、⽽會是區域分⼯。「有些會是龍頭、有些是龍脖⼦、龍尾巴等等。」他舉例,⼀輛電動⾞,在泰國組裝,但半導體和電⼦零組件會來⾃⾺來⻄亞、新加坡。

當新的供應鏈成形,更重要的意義,是讓⾺來⻄亞有可能擺脫停滯10年之久的中等收入陷阱。

⾺來⻄亞的⼈均GDP長期徘徊在1萬美元上下,但隨著更多的科技業職缺湧入,從去年起,已衝破1.2萬美元。該國經濟部長拉菲茲(Rafizi Ramli)更喊話,⼤⾺要在2026年晉升⾼收入國家。

⽽這也是越南、泰國等東協經濟前段班,希望藉由這波供應鏈分散潮上演的故事。

 

複製中國成功模式挑戰⼤
它得聚焦產業升級、投資研發

但,東南亞真能順利複製中國,由科技發展快速帶動國家經濟的劇本嗎?

來⾃⼤⾺的新加坡國立⼤學資深研究員丘偉賢(Denis Hew)認為挑戰仍不⼩。⾸先,東南亞各國拆開來看,⼈⼝跟市場都比中國⼩得多,「這些國家很難完全取代中國。」

更重要的是,這些國家其實沒辦法只單靠外商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關鍵是,它們能不能在過程中,讓⼈才往更⾼附加價值的⼯作移動,並以此為契機,找到製造業以外的經濟成長動⼒,才可能真正走向新局。

「這些國家(⾺、泰)基本上已經⽤盡了低勞動成本、⾃然資源這些比較優勢,接下來想往階梯上層攀,要投資創新、研發,確保能培養出⼯程師、科學家、AI開發者,」丘偉賢認為。

李家全也同意,當⼟地、勞動⼒都有限,在這⼀波挑選來投資的外商時,必須更聚焦,尋找讓檳城、讓⾺來⻄亞有機會向上提升的夥伴。但他強調,當供應鏈分散,東南亞各國都在爭搶機會時,「⾯對競爭,最重要的還是得鞏固⾃⼰,如果你不夠強,沒辦法比拚過別⼈。」

雖然台灣早已經走過中等收入階段,但這同樣是我們必須持續思索的課題。如何在全球新的供應鏈競局中,善⽤周遭崛起中的國家,做為新的擴張據點,但同時,回頭鞏固、放⼤我們最美的優勢,才能在東南亞往上追的同時,也繼續更往前邁進。

 

Source: 《商業周刊》第 1867 期